公司企业法律风险控制
湖北普明律师事务所 杨勇
一、公司企业常见的八类法律风险:
(一)公司设立中的法律风险
公司设立中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出资不到位,投资者不向公司投入正常生产经营所必需的流动资金,出现虚假出资、抽逃注册资金和不适当履行出资等情况,导致公司运行启动上存在风险;二是公司财产与股东个人财产混同,公司在法律上丧失独立人格,股东承担连带责任风险;三是虚假登记,如企业登记的经营者与实际经营者不一致,登记的企业类型与实际经营的性质不一致,这就容易发生投资者承担连带责任风险;如果实际的投资者与工商备案的投资者不一致,可能导致实际的投资者不能享有股东权利。
这类法律风险较为严重,对企业的损害较大,容易造成企业倒闭。
(二)公司治理中的法律风险
公司治理中的法律风险主要有股东会治理中的法律风险、董事会治理中的法律风险、监事会治理中的法律风险、高管人员治理中的法律风险等 。
很多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在设立时草率制定公司章程或合伙协议,对股东会、董事会职权规定不明确,监事会形同虚设,高级管理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收受贿赂,不接受内部监督,给企业带来无穷的隐患,导致企业内部矛盾层出不穷。
近几年,中国富豪遭受“牢狱之灾”的比例非常高,富豪“落马”事件接连不断,对企业家、企业经营者而言,诸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挪用资金罪、偷税罪、虚报注册资本罪等刑事风险已经成为实实在在的、紧迫的现实危险。
企业“没有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 “很少召开股东会”;“召开股东会很少做会议记录”,“仅仅是几个股东口头协商,没有形成文字记录”,“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一般由家庭成员或亲戚担任”。这些问题都是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公司主要股东的发展理念差异往往会显现出来,对公司的分红、再投资以及其他重大事项的决策方式,如果制定的公司章程缺乏操作性和实用性,股东之间又不能短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可能导致股东僵局,很容易造成公司正常经营受阻、甚至瘫痪。
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仅仅依靠创建初期的投资者无法扩大经营,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外面引进高级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和技术就是生产力,实质上也是一种资本,公司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好公司的先期投资者与这两类人的关系,否则可能导致公司的利益受损。
(三)劳动人事法律风险
2008年《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动争议案件急剧飙升,涉诉企业拖欠职工工资导致系列诉讼大量发生,有些企业为规避法律风险,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或者虽然签订合同,但对工资报酬、合同期限,“三金”缴纳等内容含糊其辞,损害劳动者权益,最终导致诉讼发生。
下列五个方面的劳动争议法律风险较多 A、拖欠职工工资纠纷;B、解除劳动合同纠纷;C.缴纳社会保险待遇纠纷;D.不签订劳动合同纠纷;E.工伤保险待遇纠纷。
公司如果不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公司会被裁决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经济补偿金等,而劳动者申请仲裁群体性趋势明显增加,公司要承担的费用往往是几万甚至十几万。公司如果未按国家规定为劳动者办理工伤保险,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则由公司承担。对于掌握公司重大秘密的劳动者,竞业限制条款约定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有可能被仲裁庭或者法院认定为无效,公司可能面临经济上受到损害而主张权利不会被仲裁庭或者法院支持的尴尬情形。
(四)企业融资中的法律风险
涉企融资纠纷案件表现出来的法律风险有:一是因资金链断裂,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而“饥不择食”通过地下钱庄、担保公司等高利民间借贷筹集资金;二是盲目和随意地相互担保、帮助借贷,比如因企业老总之间关系好、碍于情面,而出面帮助担保或者帮助借款,这些企业之间借款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多角债务关系,而当某一企业的资金链条出现问题,也必然会牵扯到其他相关企业,引起一系列不良连锁反应;三是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最终被追究刑事责任;四是违规骗取银行贷款和保险公司理赔。
(五)签订履行合同法律风险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签订履行合同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一旦哪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采购环节的法律风险,对于采购方来说该风险主要表现为采购的货物质量或标准不符合要求,或者供货方没有及时发货,或者企业职员超越权限采购等;二是生产环节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产品质量不合格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三是销售环节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无法收到货款或者未按期交货;四是运输仓储环节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货物毁损、灭失或者迟延交货等。
合同履行的纠纷中,最常见的是对合同的必备要素约定不到位,特别是合同的履行期限及违约责任,约定的法院管辖对自己不利,合同履行后的确认方式作为证据往往被忽视,主张权利时已经过了诉讼时效,有时还会出现合同无效的情形。
(六)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专利”,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最为重要的经济资源。 正因为知识产权的巨大价值,加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造成企业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知识产权法律风险。
该类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利侵权风险,既包括被他人侵犯专利,也包括侵犯他人专利;二是著作权侵权风险,该类风险企业发生在从事文化出版、影视制作的企业;三是品牌侵权风险,包括商标、名称、包装等方面的品牌侵权纠纷”;四是商业秘密侵权风险,企业商业秘密主要通过两个渠道泄密,一个是企业内部职工出卖商业秘密或者员工离职后在相同行业就职而泄露商业秘密,另一个是与企业有密切联系的合作企业泄密。
(七)行政管理法律风险
政府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如影随形,从企业设立登记开始到企业解散、注销登记,无不伴随着行政管理,但是一些公司企业对行政管理重视不够,导致了行政处罚等法律风险发生 。
常见的行政管理法律风险有:A.国土资源管理法律风险;B.工商管理法律风险;C.建设规划管理法律风险;D.环境管理法律风险;E.安全管理法律风险。
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企业违反行政法律、法规,未依法申请和取得行政审批或行政许可,如公司企业无视法律规定,在没有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情况下违法用地、违章建设而遭到国土管理部门行政处罚;第二,对行政机关的处罚决定视而不见,消极对抗,拒不履行,导致法院强制执行;第三,不会正确识别不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注重收集和固定证据;第四,不在法定期间申请复议或者提起诉讼,导致行政处罚生效;第五,行政机关不作为、乱作为、违法处罚。
(八)公司清算中的法律风险
企业在进入清算程序后,要成立清算组织,对企业的债权债务进行清算。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在申报企业债权或者债务的环节,操作稍有差错,有可能触犯法律,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而清算工作一旦完成,企业便会被注销,即使承受损失,也无法再以企业的名义进行追偿,因而这种损失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弥补的。
公司如果没有依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清算,公司的股东或者法定代表人可能会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为黑名单,股东对公司的债务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二、公司企业法律风险控制的六项途径
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而任何利润的获取,必然伴随风险。存在风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风险法律防范控制意识,企业防范控制法律风险应做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制定行之有效的公司章程,强化企业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
企业经营者的法律风险意识,是防范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关键。目前,大部分公司企业的经营决策是由公司投资者直接掌控。公司的投资者应当根据新公司法确定的现代公司企业制度,制定好行之有效的公司章程,为企业设计好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权力制约、决策机制、利益平衡等企业核心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使之合理合法,从基础上保证企业平稳、长期地存续发展。
其中,利益平衡制度应引起公司投资者的高度重视,做到兼顾大、小股东的利益,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股东退出机制。
(二)建立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内部管理制度,培养员工的法制观念。
内部管理不规范是发生法律风险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规范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当包括法律事务管理制度、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招标投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
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而增强企业经济活动的可预测性,把企业的法律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有得到了执行和落实才有生命力,因此,企业不仅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严格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于大多数以家族式管理为主的企业来说,亲朋好友更应当在企业管理制度面前一律平等、一视同仁,这样企业管理制度才不会形同虚设、企业法律风险才能降到最低。
企业经营决策制定后,企业员工是执行者,员工的执行力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因此培养员工的法制观念十分必要。员工工作岗位的不同,发生的法律风险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的法律风险意识。
(三)完善合同管理制度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较多的是合同的签订、变更、终止等行为。在合同行为中涵盖许多法律问题,存在诸多的法律风险。建立和完善企业合同管理制度,是有效防范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最关键工作。
首先,合同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归口管理,配备具有较高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熟悉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知识的专兼职合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合同管理的日常工作和承办其他合同事务。
其次,建立合同管理的配套管理制度。为强化合同管理,在总结企业合同管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按照企业规定,结合在合同谈判、起草、审核、签订、履行、委托授权、用印等方面的情况,制定配套制度,完善合同管理,并通过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全面提升合同管理水平。
再次,建立与完善合同履行的监督制度。对合同履行情况及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及时反馈合同履行情况的最新进展,确保合同各方能够完全、全面的履行合同。
第四,针对企业可能发生的合同纠纷,法律专业人士应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抓好合同的审核与监督,做好事前防范工作,尽力避免纠纷或案件的发生,做到即使发生纠纷或案件,也必须在事实和法律方面有利于本企业取得或维护其合法权益,切忌维权超过了诉讼时效。
最后,针对本单位主营业务,编辑常用合同示范文本,建立合同范本库。
(四) 健全劳动人事制度,用劳动合同保护公司的合法权益。
随着劳动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职工法律意识的提高及人才流动的增多等因素,对企业劳动制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应当意识到,签订劳动合同也是对企业的保护。只要用工事实存在,不签订劳动合同,也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如果发生劳资争议,仍然按照劳动法处理。但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企业丧失了通过签订劳动合同保护企业利益、对劳动者约定义务的机会,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往往处于被动局面。
(五)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等社会资源
对于一个现代企业而言,要有效防范运营中的法律风险,自身必须拥有精通法律、财务、运营的管理人才。另外,企业内部法务、财务、审计等专业职能部门的人员,其职能、权力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这决定了他们有时难以发现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在此情况下,企业就需要通过聘请法律、财务等方面的中介机构,以独立机构的公正眼光来发现、解决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企业应当认识到:对任何一个现代企业而言,其运营中法律风险都客观存在;企业应当具有足够的法律风险意识,在经营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必要措施的防范、控制企业法律风险。
(六) 积极维护公司合法权益
结合我国逐步规范完善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为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必须增强维权意识,进一步加强诉讼案件、纠纷事件管理,主动做好起诉、应诉和非诉调解工作。
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严格遵守《专利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清理企业所拥有的专利、计算机软件、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公司对所拥有的商标、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文字作品等知识产权,该申报的一定要及时申报,发现外单位侵权的一定要主动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